84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博拉格先生鹤发童颜,精神极佳。他于1974年首次来到中国,迄今已经来过8次。近日,他和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左天觉博士又一次来到北京,中外农业专家共同研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。
博拉格是挪威后裔,出生于美国艾荷华州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。他在一个家庭农场学会了做各种农活。同时,他还在一所只有一间教室的农村学校里接受了早期教育。后来,他作为一名摔跤好手开拓了通往明尼苏达大学的道路。在那里他学习林业知识,并打工养活自己。1937年,博拉格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,到美国林业部门工作,接着,他又回到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,开始植物病理学的学习,1942年他获得博士学位。
1944年,博拉格加入到洛克菲勒在墨西哥的先进技术支援计划的工作中,主管小麦改进研究工作。在接下来的16年里,博格拉不断地改进小麦品种,使其更大程度地更稳定地抵御病害,并能够适应不同的纬度生长条件,同时大大提高了产量。这些对小麦及谷物的改进在四、五十年代使墨西哥的农业生产大大改观。此后,在拉丁美洲及亚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这就引发了我们所知道的“绿色革命”。1970年,博拉格由于对这个饥饿的世界所作出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。
博拉格说,从1974年第一次来中国,他目睹了中国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,尤其是1978年以后,人民生活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进步。这些变化如果不是农业首先发生巨大进步,那是不可想象的。他指出,如果以1961年中国可耕地为指数100,那年中国生产了1.47亿公斤粮食,到1992年中国生产了4亿公斤粮食,所用土地指数仅是80,也就是说,30年过去了,中国的粮食生产提高了两倍多,但所用土地却减少了20%。中国农业的进步带动了工业、商业及其他行业的进步,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更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,所有这些因素使中国成为世界作物产量最大的国家,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,这是中国农民、科学家和政府共同推动的结果。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和1974年完全不同的国家。
博拉格表示中国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,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,因为人口每年要增加上千万,人们还希望吃得更好。博拉格相信到2030年,中国人口虽然达到16亿,但以中国人的智慧,中国一定能做到丰衣足食。谈到这里,记者问他,前一段时间,在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观点,认为中国在未来不可能养活自己,而且可能把全世界的余粮吃光。始作俑者,就是美国学者布朗,他那些危言耸听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。博拉格先生怎样看布朗的这些观点?
博拉格说,他完全不赞成布朗的观点。在60年代布朗就告诉他,在中国和孟加拉是不可能进行农业革命的,布朗认为没有接受好的教育的农民是不可能接受技术的。事实上,他没有意识到,如果农业技术使作物产量从一吨增加到五吨,农民是会接受的。博拉格特别强调,西方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,砍倒了森林,生产了粮食,提高了生活水平,而现在,发展中国家要发展,西方人就不喜欢,他们不希望别人再砍树,说是破坏环境,不希望别人再施肥,说是破坏土壤。这是典型的虚伪。博拉格谈到,布朗等人讲这些话好像住在象牙塔里,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。
谈到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,博拉格表示,中国过去20年干得很好,到2030年,中国的人口达到16亿,按现在世界平均口粮一人一年400公斤算,以中国人的潜力,一定能够达到。由美籍华人、国际农业生命科学发展研究所理事长左天觉博士主编的《中国农业:1949—2030年》这本书是集中58位中外农业专家,就中国的农业发展提出建议。专家们有不少的好建议,我们已经通过中国有关部门向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反映。中国要满足未来人口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,必须要继续以科技为主,要用新的科技,过去主要是育种和使用化肥,天然的资源已经用得差不多了。下一步要用转基因技术、微生物遗传工程技术。就是用新科技,生产出高产、抗病、质优、耐旱的作物。先进国家农业科技含量已占农业增产的60—70%,而中国仅占30%,为了满足中国今后的需要这是远远不够的。谈到这里,博拉格特别指出,中国农业科技投入现在占农业总收入的0.15%,而先进国家是2%,相差10倍以上,如果今后中国每年在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30%,那么10年后,中国就有可能赶上先进国家的生产水平。这是至关重要的。